一度曾讓許多美國企業家趨之若鶩的「中國夢」,看似正在幻滅。在成本高漲、稅務繁苛、技術強制轉移和法規趨嚴之下,許多外資已豎起白旗。
多年來,美國企業家把中國視為新創科技事業、餐飲連鎖店或者管理工廠的地點,搶搭中國經濟崛起的列車。許多人更嫻熟中文,在中國聘請數萬名員工,置產,並在中國結識伴侶,養育下一代。然而,成本飆漲、稅制複雜、政治管控緊收以及反覆無常的法規,讓外國企業更難掌握市場,也更難面對中國本土企業的競爭。對外資來說,最美好的年代已成往事。
來自麻塞諸塞州、在上海已居住13年的法律教授波恩(Steven Bourne)舉辦午宴時,企業家賓客談論的已是退場計畫,包括移居香港,以便享有較明確的法規和較低稅率。此外,也有一些藝術品交易商決定撤出中國,因為過去的富裕客戶被中國當局的外匯管制鎖定。
波恩指出,外籍人士原本就來來去去,但對企業家來說,如今的中國已更不容易討生活。也因此,許多美國企業家已開始返鄉。
搬家公司Santa Fe集團表示,目前遷出中國的家庭數量已高於遷入;上海美國學校的學生數,比五年前最高峰時減少17%。中國美國商會表示,75%的會員認為他們較過去更不受歡迎,過去幾年來上海分會的會員已減少600人。在製造業重鎮廣東省的美企訪調則顯示,70%可能延遲在中國的投資或轉往海外投資。
2008年北京奧運,堪稱中國崛起的結晶。當時外資大舉湧進,該年的外國直接投資首度突破1,000億美元,波音、微軟、固特異(Goodyear)等都大幅投資。
<!–@IMAGE_5670978_CENTER_0@–>
許多人士指出,「中國夢」開始變色,大約始自2012年。中國當局開始思考經濟起飛伴隨的高債務、產能過剩以及層出不窮的貪腐和嚴重汙染問題。國家主席習近平掌權後,動用國家力量提升就業和生活標準。
中國當局開始加強簽證審核,主動加強汙染查緝,新的社會安全法案則提升本地工資,企業解聘員工更加困難,一些雇主甚至把相關政策稱為員工的「鐵飯碗」。此外,中國已加強網路管制,並透過法規排除外資或強制其分享技術,讓中國的大型科技企業順勢興起。
曾在中國開設「藍蛙」連鎖餐廳的波伊斯(Bob Boyce)去年已把公司賣出,搬回西雅圖。他表示:「曾有一段時間,中國是個努力就有回報的地方。」然而,「外國人」的標籤始終揮之不去。除了衛生檢查的怪異規定,創始店甚至自一名退休官員入住鄰近地區後每晚遭警察檢查噪音,2012年被迫關門。
15年前,科技宅邁世龍(Steve Mushero)著書預測,「美國夢」只能在中國實現。他前往上海創立的雲絡科技公司,獲得亞馬遜、阿里巴巴集團認證為合作夥伴,為全球最大互聯網市場提供服務。然而,在法規趨嚴、客戶流失且募資不易的狀況下,雲絡科技已重整為純中資的「雲敞科技」;美企的中國夢,已開始幻滅。
(道瓊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