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響未來全國高中學子的大學考試招生制度,又要改變了。
今年4月12日,招聯會才將大學考招新制的決議送達教育部,本以為審查需要一段時間,且會引來正反激辯,沒想到4月18日教育部開完會,即核定通過。
其實,大學考招新制已在檯面下吵吵鬧鬧兩年多,被教育界喻為台大與清大之爭。如今從核定的版本來看,外界解讀是清大一方獲勝。儘管大勢底定,但雙方仍私下較勁中。
這兩個龍頭大學到底在吵什麼?爭什麼?
緣起,必須從三年前正式實施的12年國教說起。
當時,國中升高中的制度大幅改變,希望全面推動優質社區高中,減少明星高中的光環。為因應12年國教,政府計畫於107學年推出新課綱(稱為107課綱,預計延至108學年執行)。由於新課綱將改變高中的教學現場,當然大學考招也必須跟著連動。
教育部因此於2014年委由大學入學考試中心(大考中心)研究,並組成考試組、招生組廣收意見。
教育部並於2014年11月公布考招三原則,其中第三項是考完後招:全部考試成績公布後,再進行個入申請與分發入學作業。
2015年5月3日,長期關心考試制度的國教行動聯盟、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等16個教育團體也召開「庶民教育論壇」,在會中達成兩試合一(考完後招)、一次分發的結論。
不僅教育部朝向「考完後招」研究,教育團體「一次分發」的聲音也漸成主流。據悉當時有些大學擔心一次分發如果採志願序,恐無法招到學生而加速退場,逐漸醞釀出「考招考招、兩次分發」現狀微調的勢力。
清大掌招聯會後 「考完後招」突轉向
2015年8月1日,「考完後招」的方向出現了轉變。這一天起,由各大學(含獨立學院,不含技職體系)為研商協調招生事宜而成立的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(招聯會),龍頭換人當。
自招聯會成立後,長達6屆、18年都是台大校長擔任召集人,這次首度改由清大校長賀陳弘接任。
當選後,他對外表示,要解決少子化的招生問題,期待使用大數據分析,加強各種決策的科學性,而非「我覺得、他覺得」毫無根據的決策判斷。
賀陳弘並強調,清大把近八成招生名額放在繁星推薦、個人申請階段,主因是清大進行超過17萬筆大數據研究,資料顯示甄選入學的學生,在大學四年的學習成果極佳。
招聯會也對外公布,根據100至103學年、40萬筆學測考生資料,以大數據分析,經繁星推薦、個人申請及指考分發進頂尖大學後的表現,發現不論公私立大學,透過繁星上大學的學業表現最為優異,再來是個人申請,指考分發的學生排名最後。
但這項由清大主導的大數據分析結果,隨即引發各界討論。
有高中生在網路回應:指考就像過濾篩了三次的小石頭,如何與第一次的大石頭比,如果招生順序相反,答案還會一樣嗎?數據分析必須建立在三種入學管道同時招生才有意義。
台大副教務長張耀文則提出質疑,招聯會相關主事者理應知道科學研究控制變因的重要性,不應以此非科學論述,佐證推廣繁星、申請入學計畫是成功的。台大相關研究顯示在控制學測成績變因下,明顯與招聯會結論不同。「招聯會聲稱要多元選才,結果用單一學業成績評斷表現是自打嘴巴,」他說。
…想了解更多請點擊 |
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