執行長是個很難填補的職缺。根據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(Conference Board)的資料,2000到2013年間,《財星》雜誌五百大企業中,約有四分之一的執行長離職情況,屬於非自願性。根據2014年PwC(台灣的加盟所為資誠)針對全球2,500家大型企業的研究顯示,這類解雇可能造成讓人非常震驚的後果:迫使執行長下台,估計讓股東每年損失的市值總額高達1,120億美元。這些數字讓尋求人選擔任執行長,成為董事會成員的棘手任務,也讓任何有意追求最高領導職務的人望而生畏。顯然,許多原本應該是很有能力的領導人和董事會,做錯了某些事。問題在於,是做錯了哪些事?
我們耗費超過二十年的時間,為董事會、投資人和執行長,提供有關執行長交棒的諮詢。我們發現,董事會心目中理想的執行長,與能實際帶領企業創造較高績效的執行長,兩者之間有根本的落差。這樣的落差,源自不切實際、但普遍存在的刻板印象,而這種印象的形成,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《財星》五百大企業領導人的官方自傳。這些自傳塑造的成功執行長,是身高六呎、有領袖魅力的白人男性,擁有知名大學學歷,具備前瞻的策略視野,還有看似平步青雲的職業路徑,並能在壓力下做出完美決策。
但我們驚訝地發現,符合這種條件的成功領導人寥寥無幾。因此我們著手進行為期十年的研究,名為「執行長基因組專案」。研究目標是要找出讓高績效執行長與眾不同的具體特質;我們所謂的高績效執行長,是指表現符合或超出我們對這個職務的期待,判斷依據是我們對董事會成員,以及非常熟悉那些執行長績效的大股東所進行的訪談。我們的合作對象包括芝加哥大學(University of Chicago)和哥本哈根商學院(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)的經濟學家,以及賽仕電腦軟體公司(SAS Inc.)的分析師,我們所用的資料庫是由我們的領導力顧問公司ghSmart製作,內容是超過17,000筆對企業「長字輩」高階主管的評價,包括兩千名執行長。這個資料庫對每個領導人的職涯歷程、業務成果、行為模式,提供深入的資訊。我們篩選這些資訊,想找出是哪些因素造成一些人脫穎而出,獲聘成為執行長,而另一些人則無法出線,又是哪些因素造成有些執行長表現出色、有些表現不如預期(更多細節,見邊欄:「關於這項研究」)。
我們的研究發現,挑戰了許多普遍存在的假設。例如,我們的分析顯示,雖然董事會常被性格外向、具有領袖魅力的候選人吸引,但內向型的人,表現超出董事會與投資人期待的可能性略勝一籌。我們也驚訝地發現,幾乎所有的執行長候選人,都曾在過去犯下重大錯誤;有45%的人,在職涯當中至少遭遇過一次重大挫敗,導致失去工作,或是對公司造成非常嚴重的損失。但在這個次團體中,有超過78%的人最終爭取到執行長一職。我們還發現,優異的教育背景(或缺乏優異的教育背景)與績效毫無關聯:我們研究的高績效執行長中,只有7%的人大學就讀常春藤名校,有8%的人根本沒有大學文憑。…【閱讀全文】
|